为推动学校植物表型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4月16日和18日,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召开植物表型技术专题研讨会,特邀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郭新宇研究员、吴升副研究员、温维亮副研究员,园林学院古树保护、百合花卉研究方向,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地被植物,生物与资源环境学院植物保护等校内团队参与交流,共同探讨基于“AI生物表型交叉研究平台”的交叉研究发展路径。生资学院院长尚巧霞教授、古树中心常务副主任马晓燕教授、智慧农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践教授、智能学院副院长邱权教授、大数据系主任张娜教授、实验中心副主任李小顺及相关教师参会。
16日研讨会上,吴升副研究员首先系统阐述了作物表型研究的学科背景与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北京农学院“AI生物表型交叉研究平台”建设进程及技术特色;温维亮副研究员则聚焦植物高通量表型技术,分享了其在作物3D表型、抗逆性评估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两位专家的报告引发了与会教师的深度思考,各学科团队就植物表型设备在自身研究领域的应用展开热烈讨论。

18日研讨会上,数字植物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郭新宇研究员以“作物表型平台设施建设及应用”为题目做了报告,从作物表型数据获取解析特点及作用、到表型装备研究进展、再到不同尺度表型数据解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在研究中提出了新方法、新概念。与会相关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与表型设备的结合应用提出了全面的探讨。

会后,参会人员集体参观了智慧农业实验温室,实地观摩了成像室流水线植物3D表型高通量采集平台、轨道式植物高通量表型自动化采集装备、种子萌发表型平台、高通量植物根系表型微根窗测量系统等植物表型采集系统。本次研讨会通过搭建跨学科对话平台,有效促进了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为学校作物表型深度研究注入了创新动能。相关团队已着手推进具体合作项目落地实施。
